【主论坛再回首】改变中国教育,需要“引路人”
不惧改变,与智者同行
教育,原本就该扮演着这样的角色,无论何种外力相倾,都不曾能扭曲它最原始坚固的那部分形体。
成为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,绝不是靠一个人或一群人,而是整个大环境的改善。但,我们仍然需要有一部分先行者,先于其他人觉悟,先于其他人改变。他们也将带动着更多人前赴后继、上下求索。
12月15日,成为改变的力量——2016年学校(基础教育)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开幕,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近2000名校长与骨干教师齐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,而讲台之上,就是那些已然成为中国教育改变力量的先行者们,他们的真知灼见,给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开启一盏明灯,在迷雾中指引方向。
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——教育界泰斗顾明远
顾明远,87岁的教育界泰斗。
之前遇见他,遇见的是不断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他。
12月15日,再次遇见他,遇见的是带来《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》的他。
教育的本质,是改变思维
教育本质当然是培养人,但怎么培养?我认为,教育的本质就是思维的改变,使人的思维得到发展。思维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——思维的转变可以创造科学技术,科学技术的发明会改变生产,生产的变革会改变社会的变革。
思维要从小培养,讲课也好,学生的活动也好,都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,我觉得这是当今教育改革最重要的,这样才能有创造。怎么培养创造能力?先是思维,要采用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。
在现在变革的时代要培养学生非定势的思维方式,教师的思维方式不能定型,要根据社会变革不断改变思维方式。
孔子讲,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,即三个人里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东西。我们听一场报告、看一场电影、参观一个博物馆,甚至到超市买东西,都会影响思维,都会有学习的地方。
所以说,我们许多人的学习都是非正式的,要重视非正式的学习,要支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不分年龄地为所有人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。
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——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
陈锋,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。
之前遇见他,遇见的是分析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的他。
12月15日,再次遇见他,遇见的是带来《对教育创新和学习本质的思考》的他。
教育创新,必须得认清学习和教育的本质
培养创新型人才,与我们对学习和创新本质的认识很有关系,认不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就很难回答怎么培养创造型人才,很容易让创新教育变成一种表面文章,变成一种花样功夫。
学校教育活动的本质是驱动自主学习。我们设计课程目标、设计课程、设计教材、设计教学方法,立足点是什么?是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。上课的目标,不是为了让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多少东西,而是为了驱动他自主学习。
一念生世界。
大道至简,教育创新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,但必须在学习和创新本质的大道上奔跑,唯有这样,我们才不会在深刻变革的世界中走向迷失。
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——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
王殿军,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。
之前遇见他,遇见的是笃定地谈名校和校长领导力的他。
12月15日,再次遇见他,遇见的是带来《为素养而教,为素养而学》的他。
为素养而教,为素养而学
我们的校长敢不敢尝试,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,让学生参加他们感兴趣的、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,让他们变得快乐,让他们学习更加主动、更加有激情?到最后你会发现,他的成绩远远比你想象的要提高得快得多。
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升学成绩的提高一点都不矛盾,核心素养的作用,不仅仅是提高眼前的成绩,也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。
一切的知识学习、阅读和实践都是为了发展一个人的智慧和素养。当一个人具备了智慧和素养的时候,解决所有的新问题都不在话下。
教育从产生到结果的机理非常复杂,而核心素养是最终结果,所以一个素养的产生要由量变到质变,靠很多教育环节产生。把教育该做的事做到极致、精致、完美,素质便会逐渐提升、优秀人才便会逐渐出现。
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——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
朱建民,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。
之前遇见他,遇见的是直言“课程是学校灵魂”的他。
12月15日,再次遇见他,遇见的是带来《办教育说到底就是在办文化》的他。
对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感悟
1、教师第一的教师观:假如我们老师的教学是失败的,他教的学生怎么会成功?只有用学生的成功才能证明老师的成功、学校的成功、校长的成功。在成功链条上谁是第一?老师是第一。
2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,成人比成绩更重要:在当今学校,分数、成绩谁都不敢说不重要,没有好的成绩考不上理想大学、考不上理想高中,但是作为一个校长,我们思考一下,有没有比成绩更重要的?成人比成绩更重要,人做好了,不成功是暂时的,但是人做不好,即使现在的成功也是暂时的。
3、学生是鲜活的课程资源: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,学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,现在的学生不再是教育的消费者,也不再是被动受教育者,学生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当中的主体。
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——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
于伟,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。
之前遇见他,遇见的是不断站在儿童视角看待教育的他。
12月15日,再次遇见他,遇见的是带来《保护天性 尊重个性 培养社会性》的他。
教育的问题之一,是对人的差异考虑得不够
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愿意学习,有兴趣学习?我们到了终身教育的时代,到了学习化社会,学习没有止境,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学,会多么痛苦。所以我想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,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愿意学习、有兴趣学习。
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是需要经验和体验的。许多知识对成人来说好理解,对儿童来说具有鲜艳性、习俗性、规定性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,小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慢一些。让孩子记住教科书里的结论不是难事,能理解、能正确理解是非常重要的。
我们教育中的一个问题,就是人和人的差异考虑得不够。尤其在小学,在我们家庭教育里,女性经常执着且追求完美。一个淘气、捣蛋的男孩在母亲面前、在女老师眼里可能经常会不完美。
我们要打破完美主义,对学生要有要求,但是要适当。
中国教育改变的力量——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、总督导肖远骑
肖远骑,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、总督导。
之前,遇见他,遇见的是用“教育是很美丽”的视觉去观察教育的他。
12月15日,再次遇见他,遇见的是带来《国际视野引领下的未来学校》的他。
好的教育,往往在两极的中间
我们国内的国际教育大多不外乎“三洋”:洋校长、洋文化和洋课程。但无论是搞洋文化——复活节、圣诞节,还是请一个国外的校长,这些只是外在的表象。搞国际教育,首先要了解其不仅仅是外在表象的东西。
做教育工作不能不了解教育。作为校长,要了解国际化教育发展的进程,需两手抓:一手抓当下,一手抓长远。抓当下,学校才能走得稳;抓长远,看清世界发展的轨迹,学校才能走得远。
我们好多老师有钟摆思维,有的老师推崇西方教育,但好的教育往往在两极的中间,应该融入中外精华。
作为一个老师,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,一定要有自己的哲学思考,不要跟风,对问题要有自己的认识、看法,最后要经过自己的思考。对教育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准、看得清楚。
搞国际教育也要坚守中国的教育、中国的传统。把国际教育和本土化融合起来,才能干出现代化一流的教育。
现场直击
【现场直击】石国鹏:核心素养时代,培养幸福的普通人是我们脚下的路
【现场直击】杜毓贞:中学科技教育最重要的,是保护和鼓励每一个孩子
| 来源:校长派